年度“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的评选是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自2012年起推出的面向欧洲华人专业人士的活动。旨在推选出欧洲华人中出类拔萃的领军人才,彰显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以期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率军创新创业、共赢科技未来。至今已举行4次,共计40位华人科技工作者获得此殊荣。他们同时在中欧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层次交流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智囊角色。

欧洲华人科技领军人才遴选条件较为严格,原则上应当拥有博士学位且至少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是大学学术或科研的团队带头人,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科研成就
2) 是大型企业团队带头人,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科研成就
3) 是创新创业团队的带头人,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4) 领导或直接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有突出的科研成就
5) 担任重大专业性国际会议主席或总召集人
6) 个人在学术上或科技领域有重大成就,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 有重大意义的专利发明人
8) 其它特殊成就 

评审委员会由FCPAE委托的5-8位欧洲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资深人士组成,包括世界知名大学的教授、科学院研究员和跨国公司高管等。评审委员会主席由FCPAE前任轮职主席担任,负责评审的组织工作。各评审委员以公正、严谨、求实的原则,独立盲审方式给每位候选人申请材料按评选标准打分评选。

2019年度的评选委员会由2018年度FCPAE轮值主席徐军华博士出任主席、FCPAE常务副秘书长罗玮博士担任秘书, FCPAE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评审工作。2019年度评审工作于2019年5月启动,经FCPAE各理事协会推荐及个人自荐,共有14位候选人通过初审条件进入评选流程,最终李皓博士等10位英才获此殊荣。

2019年10月19日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皇家海军酒店为2019年度“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有200多位中外嘉宾参加了庆典活动,包括新华社等中外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本届获此殊荣的十位英才的简要介绍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皓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主任研究员(DR),巴黎南大学(巴黎11大)博士生导师(HDR)。8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84年和 86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93年获得巴黎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研究领域是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主要研究方向是图论及其在网络结构理论中的应用研究,在主流学术刊物发表 论文150多篇。现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协海智专家、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国侨办专家咨询委员、江汉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楚天学者、山东大学特聘兼职教授,任教育部春晖计划兰州大学工作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海外)、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图论组合和网络实验室海外主任、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曾任英国 Goldsmith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客座教授;德国Sonderforschungsbereich Diskrete Strukturen in der Mathematik”, University of Bielefeld高级访问学者 ;匈牙利 Alfred Reny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University of Memphis访问教授。“8 thFrench Combinatorial Conference”国际大会等多个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等。曾任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席会议首届主席、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合会秘书长及执行主席、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张维宏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医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兼比利时根特大学医学健康科学学院中国平台负责人,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1991年定居比利时,获比利时法语及英语双硕士及自然科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欧盟框架首席科学家,主持参与了12项欧盟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4项在中国实施的公共健康项目。近几年为中国培养了十多位博士 , 博士后。2017 入选北京市首批10位 “北京海外院士专家”(唯一的女性)。连续两届聘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4-2021) 。现任比利时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外交科技常务副主席,比利时中医药联合会副会长,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港澳台侨工作顾问 ,欧盟地平线2020评审专家,中国妇产科心身医学协助组首席科学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诚信与学术规范委员会、科学伦理与道德审查委员会名誉顾问,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健康发展研究所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育伟博士,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研究员,遥感电子学方向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主动遥感和全源定位技术。迄今为止共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50余篇,包括SCI论文50余篇,引用2400余次。曾设计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的核心部件-回波探测模块, 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获得ION/IEEE PLANS会议最佳论文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科学家,同年获得IEEE I2MCT会议最佳论文奖,指导学生获得ION GNSS 2011最佳学生论文奖。2011-2014年连续四年获FGI杰出科研奖,导航领域最著名的杂志曾经三次报道其研究成果,其中两次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申请获批13/10项专利,其中国际专利一项。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智升科博士,就职于Wood Plc(伍德)集团。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英国核学会第一位当选华裔会士。2012年加入Wood Plc核电业务部门,参与了伍德核电业务的转型,使其成为核能领域咨询、工程和项目管理服务领先的工程技术公司。现担任战略与发展部董事,该职位将通过提供战略方向和战略解读,持续发展与中国相关的业务,以实现Wood /伍德 全球业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智升科博士通过针对关键专业知识和能力建设来塑造和发展英国供应链和中国供应链之间的合作,是一位中英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也是Wood/伍德 中国战略领军人物,业务涉及能源转型,数字化转型,智能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任英国核学会的官方杂志《核能未来》​​副主编,前英国财相乔治·奥斯本于2013年5月发起的曼彻斯特中国论坛核能特使。从2018年1月起应邀出任清华大学核工程与管理国际硕士课程客座讲师。此外,曾任由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赞助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心(CFCCA)副主席,目前担任英国私立音乐学校 Chetham’s School of Music 校董。

谢新华博士,现就职于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强场激光物理和超快光学方向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2004年起参与多个奥地利重大研究项目,自2013年起独立主持两项奥地利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带领研究小组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超强激光场作用下电子和原子核在原子和分子体系的超快动力学过程的探测和控制。 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两篇关于超快激光控制和诱导分子反应的论文被物理杂志选为热点论文并做专门评论。

张凯博士,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高分子光催化材料,非均相光催化,有机合成催化,能源与环境光催化等,在国际主要学术杂志发表 70余篇论文。 现任Wiley出版社 《Polymer International》 杂志副主编。曾获得德国仙灵基金会2016年度青年科学领军人物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8年度材料科学领域新兴研究者奖 ,及德国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青年化学高校教师奖励基金等。

施远博士,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就职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任资深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由欧盟委员会和德国能源部等资助的科研项目。已在J.Euro.Ceram.S.等CMC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制定了3项新的德国标准(DIN标准,其中1项已颁布实施),申请德国发明专利3项。在下一代航空发动机、航天动力系统、轻量化结构等领域所需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工程经验。在针对CMC材料及其构件的设计与优化、高效制备技术、力学标准化评价体系和苛刻环境服役行为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创造性工作,取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

庄晓莹博士,2010年毕业于英国Durham University,从事计算固体力学和土木工程新材料设计方向的研究,主持洪堡基金会索菲亚项目,在德国汉诺威大学领导一支由16人组成的青年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地实现了连续跨过四个尺度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多尺度物理模型、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成功地诠释了纳米复合材料热传导特性和断裂破坏强度等力学行为。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科学基金会在2018年5月联合向她颁发了“莱布尼茨青年科学家奖”,是德国科学基金会授予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励。她主持了欧盟地平线2020 ERC Starting Grant,研究纳米能量采集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澳大学工程数理学部客座教授、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非连续变形分析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萨克斯坦国家自然基金评委、德意志研究基金(DFG)评委、国际期刊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副主编。已发表了10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论文引用3500余次,H-因子36,2019年被列入ISI全球高被引学者。

张传芳博士,就职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15年华东理工大学-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师从欧洲科学院院士、MXene之父、ACS Nano 副主编Yury Gogotsi 教授。后加入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历任博士后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课题组长。在Springer 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欧洲专利2项。迄今,研究论文被引用3300余次,H-因子29,并入围了2016、2018爱尔兰年度青年领军人物、爱尔兰年度实验科学家、爱尔兰年度实验研究员。

谭玉龙博士,就职于维也纳农业大学,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新型抗菌药物及抗菌医用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以期解决多菌种混合感染问题。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6篇,其中1区2区共10篇。担任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编委。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已申请欧洲专利2项。现正研发可穿戴诊疗一体化设备,有望于近期将成果转化。在科研同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已在多家杂志及知识分子、丁香学术、科普中国等公众号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

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
Federa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Europe e.V.
© All Rights Reserved.